品牌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

微信客服

观菏泽牡丹、游梁山:汪曾祺到访鲁西南

2023-10-16 12:27      作者:  人文齐鲁

□赵瑞峰

汪曾祺(1920年—1997年),江苏高邮人,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,曾任北京剧协理事、中国作协理事、中国作协顾问等。汪曾祺在海内外出版作品集30多部,《汪曾祺全集》于1998年出版。

汪曾祺青年时代或为求学,或为谋生,到过国内许多地方,久之便喜好旅游。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,年过花甲的汪曾祺或被邀,或主动,出游颇频。1983年春季,汪曾祺受邀到山东德州讲学,在这期间,他曾到访鲁西南,观菏泽牡丹、探梁山水泊,兴致很高。

汪曾祺

谚云:“谷雨三日看牡丹”。汪曾祺一行是在谷雨第二天到达菏泽的,次日正是看牡丹的好时候。于是他们走进菏泽城东占地一千亩,有四百多个品种的“曹州牡丹园”。后来汪曾祺还写作散文《菏泽牡丹》。

置身于千亩牡丹园中,汪曾祺这样描述他的所见所感:“初日照临,杨柳春风,一千亩盛开的牡丹,这真是一场花的盛宴,蜜的海洋。漫步园中,恍恍惚惚,有如梦回酒醒。”

菏泽牡丹的特点是花大、型多、颜色丰富。汪曾祺在李集观赏了一丛浅白色的牡丹,其中有一朵花,以手掂之,够一斤重。汪曾祺因此认为,“古人云牡丹‘花大盈尺’,不为过分。”

汪曾祺认为,牡丹园中“最出色的是绿牡丹、黑牡丹。绿牡丹品名豆绿,盛开时恰如新剥的蚕豆……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样,当然不是纯黑色的,而是紫红得发黑。菏泽用‘黑花魁’与‘烟笼紫玉盘’杂交而得的‘冠世墨玉’,近花萼处真如墨染。”“堪称菏泽牡丹‘代表作’的,大概还要算清代赵花园园主赵玉田培育出来的‘赵粉’……为粉花上品。传至洛阳,称‘童子面’,传至西安,称‘娃儿面’,以婴儿笑靥状之,差能得其仿佛。”

菏泽种牡丹始于何时,难于查考,汪曾祺根据《曹南牡丹谱》《菏泽县志》记载,认为至明嘉靖年间,菏泽牡丹栽培已盛。

汪曾祺还了解到菏泽为何盛产牡丹,并在《菏泽牡丹》中写道:“菏泽盛产牡丹,跟气候水土有关系,因牡丹奈干旱,不能浇‘明水’,而菏泽春天少雨。牡丹喜轻碱性沙土,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。菏泽水咸涩……这样的水偏宜浇溉牡丹。”

牡丹是长寿花,栽培却颇为不易。汪曾祺写道:“牡丹的繁殖,或分根,或播种,皆可。一棵牡丹,每五年才能分根,结籽常需七年。一个杂交的新品种的栽培需要十五年,成功率为千分之四。看花才十日,栽花十五年,亦云劳矣。”

告别李集时,当地送给汪曾祺一行一抱牡丹花,他带到招待所,养在茶缸里。后来带到车上,不承想在梁山住了一夜,牡丹花全都开了,于是一齐捧着送给了招待所的女服务员。因此汪曾祺特记之以诗:“菏泽牡丹携不去,且留春色在梁山。”

汪曾祺一行离开菏泽,前往梁山。抵达梁山后,他了解到,梁山县是1949年建置的,当时尚属菏泽(今属济宁),因境内有梁山而得名。汪曾祺说,“传说中的梁山,很有可能就在这里,元(代)高文秀《黑旋风双献功》杂剧云:‘寨名水浒,泊号梁山……南通巨野、金乡,北靠青、齐、兖、郓’为证。按其地望,实颇相似。《双献功》是杂剧,不是信史,但高文秀距南宋不远,不会无缘无故地制造出一个谣言。”

当时梁山有“一条宽约四尺,相当平整的路,从山脚直通山顶”的所谓宋江马道,汪曾祺以为此路既是人修,则必“有人在山上安寨驻扎过。不然,此既非交通要道,山上又无什么特殊物产,当地人是不会修出这样一条马道来的。”汪曾祺登上梁山主峰虎头山,看到山腰“有两道石头垒成的寨墙,一为外寨,一为内寨,这显然就是为了防御用的。墙已坍塌,只余下正面的一截了,还有三四尺高。石块皆如斗大。”

梁山不甚高大,山势也不险恶。当时汪曾祺已经六十三岁,心脏欠佳,还能一口气走上山顶而不觉得怎样。

梁山周围原来是一片大水,即梁山泊,后来迭经变迁。历来关于梁山泊的记载众说纷纭,汪曾祺认为唯《辞海》中的“梁山泊”词条言之既详,又有条理:“‘泊’一作‘泺’’。在今山东梁山、郓城等县间。南部梁山以南,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,五代时泽面北移,环梁山皆成巨浸,始称梁山泊。从五代到北宋,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河水灌入,面积逐渐扩大,(北宋)熙宁以后,周围达八百里。入金后河徙水退,渐涸为平地。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,又成大泊,不久又涸。”

梁山东面的东平湖原来和梁山泊是连着的,水极壮观。就在汪曾祺来访的前两年,“黄河分洪,河水还从东平湖漫过来,直抵梁山脚下。水退了,山下仍是一马平川……只有梁山,并无水泊了。”

汪曾祺还说:“梁山县准备把梁山修复起来,已经成立了修复梁山规划领导小组。栽了很多树,还在本山修了断金亭。断金亭结构疏朗、斗拱甚大,像个宋代建筑。以后还将陆续修建,想要把黄河水引过来,恢复梁山旧观……所谓‘修复’也只能得其仿佛。《水浒传》是小说,大部分是虚构,谁知道水泊梁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?”

汪曾祺在梁山住了两日,顿顿都有鱼,他说,“鱼皆鲜活,是从东平湖里捞上来的。梁山人很会做鱼,糖醋、酥煮、清蒸,皆极清妙,达到理想的程度。”汪曾祺认为,这大概是梁山泊时期留下来的传统。因此,他又想到《水浒传》第三十八回中,宋江在琵琶亭上,忽然心里想要鱼辣汤吃,“便是不才酒后,只爱口鲜鱼汤吃。宋江是郓城人,离梁山泊不远,他是从小吃惯了鲜鱼的,难怪说腌了的鱼不中吃。”

返回德州前,汪曾祺应梁山规划小组工作人员邀请,作题《梁山》诗:“远闻钜(巨)野泽,来上宋江山。马道横今古,寨墙积暮烟。旧址颇茫渺,遗规尚俨然,何当觇杏帜,舟渡蓼花滩?”

这年5月6日,汪曾祺就这回短暂的鲁西南之行作《菏泽游记》二题,后刊于《北京文学》1983年第11期。